顯示具有 曲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曲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非凡紳士 In League with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葛拉姆:非凡紳士
Peter Graham: In League with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葛拉姆除了作曲之外,也鍾愛19世紀的流行小說,在這首寫給粗管上低音號(Euphonium)的協奏曲《非凡紳士》中,便達成了作曲家這兩項興趣的結合。三個樂章的靈感分別來自三位早已跳脫了原本的小說框架,活躍於電影、電視、漫畫等各種媒體中的非凡角色。

地心之旅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葛拉姆:地心之旅
Peter Graham: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的法國作家凡爾納(Jules Verne),一生創作了六十餘部科幻小說,帶領著當代讀者踏上一段又一段探索各種未知的冒險旅程。最著名的作品包括1864年的《地心歷險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1870年的《海底兩萬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1873年的《環遊世界八十天》(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等。

丑角 Scaramouche

史巴克:丑角
Philip Sparke: Scaramouche


發源自義大利,於16至18世紀間流行於歐洲的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帶著各種不同的面具、反應當時社會刻板印象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主要有四大類型:
  • 「Zanni」,機靈狡詐、詭計多端的僕人
  • 「Vecchi」,看似博學實則貪婪而迂腐的有錢老人
  • 「Innamorati」,彼此相愛卻因種種因素而不能在一起的年輕戀人
  • 「Capitani」,穿著浮誇軍裝,矯揉造作、愛說大話的西班牙軍官

王者之道 El Camino Real

呂德:王者之道
Alfred Reed: El Camino Real


大航海時代帶來了殖民主義的擴張,西班牙帝國作為海上貿易的先驅,主宰了整個15世紀,並在16世紀末達到帝國黃金時期的巔峰,勢力遍布全球,早大英帝國一步成為第一代的日不落帝國。

「El Camino Real」意為「王室的」(Real)「道路」(Camino),西班牙的征服者與傳教士將他們在殖民地的領土上開闢的許多道路都冠上這個名字,縱使西班牙王室鮮少使用過這些道路,甚至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在這些「王者之道」中最著名的包括美國加州的101號公路,當地的人們至今仍用這個歷史名詞當作這條公路的俗稱。

坎特布里聖詠 Canterbury Chorale

楊.凡得魯斯:坎特布里聖詠
Jan Van der Roost: Canterbury Chorale


在英國倫敦的東南方有一座名為坎特布里(Canterbury)的古老小鎮,早在西元六世紀末,羅馬天主教會便在此地成立主教教座,成為全英國最早皈依天主教的地區。中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著名作品《坎特布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正是以前往坎特布里朝聖為故事背景。


奧瑞岡 Oregon

雅各.德.漢:奧瑞岡
Jacob de Haan: Oregon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對過去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有著美麗幻想與嚮往—那是個經濟快速發展中,人們充滿夢想、奮鬥不懈的時代,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科技與藝術文化日趨興盛的年代。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從南北戰爭之後到二十世紀初的這段期間,後人稱之為「鍍金時代」(Gilded Age),進入最高潮的西進運動吸引了大量的歐洲移民與外資流入,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內燃機與電力系統的發明,帶動了大規模的橫貫大陸鐵路的興築。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葛拉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Peter Graham: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最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12世紀,法國哲學家伯納德(Bernard of Chartres)就曾說到:「我們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因此能比他們看到更多、看得更遠;但這並不歸功於我們敏銳的視覺或是任何身體上的優勢,而是因為被他們高舉在巨人的高度。」後人數度引用了相似的譬喻,直到17世紀,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牛頓(Isaac Newton)在寫給競爭對手的信上說到:「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讓這個概念在英語世界流傳開來。

威尼斯狂歡節 Carnival of Venice

安邦-詹姆斯:威尼斯狂歡節
Jean-Baptiste Arban (arr. Harry James): Carnival of Venice


16世紀的義大利街頭,盛行著搭配圖畫講述或吟唱歷史故事的繪景說唱劇(Cantastoria),一首拿坡里民謠《喔我親愛的媽媽》(Oh cara mamma mia)自此傳唱開來。歌劇作曲家凱澤爾(Reinhard Keiser)的歌唱劇(Singspiel)《威尼斯狂歡節》(Der Carneval von Venedig)將這首曲調帶到了德國,當時喜愛此曲的孩子們爭相創作不同的新歌詞,成為時下流行的童謠,並演變至今日定型的版本:《我的帽子有三個角》(Mein Hut, der hat drei Ecken)。

玉米粉裡的褐領雀 Tico-Tico

阿布瑞尤-艾伍森:玉米粉裡的褐領雀
Zequinha Abreu (arr. John Iveson): Tico-Tico


在中南美洲有一種如同亞洲的麻雀一般,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鳥類,中文依據牠的外觀命名為「褐領雀」或是「紅領帶鵐」,不過在巴西的葡萄牙語中有一個更為直覺而可愛、模仿了牠的啼叫聲的稱呼—「Tico-Tico」。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舞蹈樂章 Dance Movements

史巴克:舞蹈樂章
Philip Sparke: Dance Movements


《舞蹈樂章》是英國作曲家史巴克 (Philip Sparke) 受美國空軍樂隊委託,於1996年創作的大型管樂作品,以不間斷演奏的四個樂章構成,其中第二、三樂章由木管與銅管分別擔綱。雖然曲中沒有使用特定的舞曲節奏,但四個樂章的創作靈感皆是受舞蹈啟發。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偉大的奧秘 O Magnum Mysterium

勞瑞森:偉大的奧秘
M. Lauridsen: O Magnum Mysterium


《偉大的奧秘》是一首聖誕晨禱(Matins)中的應答聖歌(Responsorial Chant),經文中祝福聖母瑪利亞,並慶祝耶穌基督降生。

歷來有相當多作曲家,包括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作曲家 Byrd、Victoria、Gabrieli、Palestrina 等人,都受到這首美麗經文的啟發,進而譜寫出無數感人的作品。此曲為美國作曲家勞瑞森(Morten Lauridsen, 1943-) 於 1994 年所編配的版本,曲中運用大量的三和弦加2度、4度或6度的近代和聲手法,製造出衝突與解決,共鳴與震顫,有如天堂般的虔誠聖詠。

禮讚普契尼 Spirit of Puccini

派爾胡伯:禮讚普契尼
H. Pallhuber: Spirit of Puccini


與米蘭音樂院的同學、少年得志的馬斯康尼相比,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可說是大器晚成,第一部成名作《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 1893)問世時已經35歲。所幸在黎柯迪老闆的賞識與支持下,普契尼得以漸漸在樂壇上發光發熱,創作出《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托斯卡》(Tosca)、《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等傑作,在十九世紀末的義大利歌劇界,正式成為威爾第之後的接班人,黎柯迪也獲得了繼續與宋舟紐比拼的籌碼。

普契尼集寫實主義歌劇之大成,以對人物深刻描寫的理念為核心架構,同時承襲了威爾第的戲劇張力,更吸收了當代歐洲各個流派、甚至遠東異國的音樂內涵,再加上媲美柴可夫斯基的優秀旋律寫作功力,種種創作思維使得一生只寫了十部歌劇的普契尼,在世紀之交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鄉間騎士》間奏曲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馬斯康尼:《鄉間騎士》間奏曲
P.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威爾第在1871年完成《阿伊達》之後,歌劇作品的創作速度急遽下降,晚年的最後兩部歌劇,《奧泰羅》(Otello, 1887)和《法斯塔夫》(Falstaff, 1893),都與前作有著相當長的間隔。威爾第的影響力漸漸淡去的這段期間,在兩家音樂出版商的競爭之中,新一代的作曲家與音樂風格開始萌芽。

1883年,新興的音樂出版商宋舟紐(Sonzogno),為了與老字號、同時是威爾第的出版商的黎柯迪(Ricordi)競爭,舉辦了一場發掘新秀作曲家的歌劇比賽。這場比賽以獨幕劇為號召,一方面可以節省製作及演出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與華格納、威爾第的大型作品互相抗衡。此後的二十年間又舉辦了數屆賽事,然而從中脫穎而出的作品,泰半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唯獨1889年的首獎—馬斯康尼(Mascagni)的《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不僅在當時紅遍全歐洲,更成功通過時間的考驗,仍在今日持續上演。

《拿布果》序曲 Nabucco Overture

威爾第:《拿布果》序曲
G. Verdi: Nabucco Overture


十九世紀上半葉,隨著浪漫主義的盛行,在歌劇起源地的義大利,以羅西尼(Giaochino Rossini)、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等作曲家為代表,將高度仰賴獨唱歌手演唱技巧的「美聲唱法」(Bel canto)風格推上最高峰。1813年,義大利的威爾第(Giuseppe Verdi)與德國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這兩位曠世奇才的誕生,翻轉了十九世紀的歌劇,甚至其後的整部音樂史。

相較於以「主導動機」(Leitmotif)、「無限旋律」(Unendliche Melodie)等手法,交織成大規模歌劇而獨樹一幟的華格納,義大利歌劇在威爾第手中,則從重視技巧的美聲歌劇,轉變為重視戲劇的結構、張力,以及人物心理描寫;合唱與重唱也擺脫了過去以獨唱為尊的時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些特色便孕育出了《弄臣》(Rigoletto)、《茶花女》(La traviata)、《阿伊達》(Aida)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傑作。

交響練習曲《金雀花王朝》The Plantagenets, A Symphonic Study for Brass Band

葛瑞森:交響練習曲《金雀花王朝》
E. Gregson: The Plantagenets, A Symphonic Study for Brass Band


交響練習曲《金雀花王朝》是英國作曲家葛瑞森(Edward Gregson)第一首重要的比賽指定曲作品,係為1973年的英國國家銅管大賽(National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所創作。至今已在近50場的銅管樂團賽事中選為指定曲,更是自選曲的熱門曲目之一。

長號協奏曲 Trombone Concerto (Ellerby)

艾勒比:長號協奏曲
M. Ellerby: Trombone Concerto


英國作曲家艾勒比(Martin Ellerby),作品類型橫跨管弦樂、管樂、銅管樂等領域,至今已創作5首交響曲、12首協奏曲—涵蓋了中音號以下所有中低音銅管樂器的協奏曲、以及一部大型的安魂曲。他也為許多重要的銅管大賽寫過比賽指定曲,如《邂逅崔斯坦》(Tristan Encounters)、《騎士精神》(Chivalry)、《艾爾加變奏》(Elgar Variations)、《艾蕾克特拉》(Electra)等。

這首長號協奏曲係於2000年受罕布夏郡青年銅管樂團(Hampshire County Youth Band)委託創作,長號獨奏部份則是由著名的黑堤銅管樂團(Black Dyke Band)的長號首席貝克(Brett Baker)協助編輯與修訂。

慶典序曲 Jubilee Overture

史巴克:慶典序曲
P. Sparke: Jubilee Overture


創始於1933年的GUS銅管樂團在迎來50週年之際,委託英國作曲家史巴克(Philip Sparke)創作了這首《慶典序曲》(Jubilee Overture)。「Jubilee」這個字和一般的「Festival」或「Celebration」等所指的「慶典」不同,專指25或50週年的重要紀念慶典,又分別冠以銀色(Silver Jubilee)和金色(Golden Jubilee)稱之。

正義之劍 Excalibur

凡得魯斯:正義之劍
J. Van der Roost: Excalibur


《正義之劍》是比利時作曲家楊.凡得魯斯(Jan Van der Roost)於1987年為銅管樂團創作的作品,同年在法蘭德斯銅管樂團協會(VBBF)舉辦的阿道夫.薩克斯作曲大賽(Adolphe Sax Composition Contest)中獲獎。此後分別被選為1991年挪威銅管樂團大賽(Norwegian National Championships),以及2002年歐洲銅管樂團大賽(European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的指定曲。

前奏曲:堅固堡壘 Intrada: Ein feste Burg

法爾:前奏曲 - 堅固堡壘
R. Farr: Intrada - Ein feste Burg


羅馬教廷勢力遍布歐洲各地的16世紀初,在目睹了教會出售贖罪券的荒謬以及聖職買賣的醜聞後,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神父公告了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燃宗教改革的第一把火。想當然遭到教宗革職的路德神父,從此不再承認教宗權威,路德教派就此誕生。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了許多陳舊的教會制度,在教會音樂上則開創了由廣大信徒一齊詠唱的眾讚歌(Chorale),打破以往在羅馬天主教會裡,聖樂往往只由神父和唱詩班所唱的限制。

星空協奏曲 Stratos Concerto

碧斯:星空協奏曲
J. Bates: Stratos Concerto


《星空協奏曲》是作曲家喬納森.碧斯為上低音號演奏名家柴爾斯(David Childs)所作,以宇宙為題材的上低音號協奏曲,由三個樂章組成:

  • 第一樂章 星際巨石的猛攻 Charge of the Intergalactic Rocks
  • 建構在豐富的節奏和織體變化的第一樂章,與依循旋律及和聲傳統的後兩個樂章大相逕庭,加上各式各樣的調性、風格、拍號組合,以及許多突如其來的音量與音色變化,串起一段出人意料的瘋狂旅程。長大篇幅的裝飾樂段(Cadenza)由上低音號獨奏以自由節奏(Senza Misura)演出,搭配的卻是遵照節拍演奏的小鼓伴奏,形成這個樂章的重要焦點。

  • 第二樂章 沉睡的地球 Sleeping Earth (from Outer Space)
  • 太陽在地球背後照耀,無聲地劃出一道泛著光芒的美麗曲線,平靜而孤寂的氛圍配置以及獨奏的優美旋律,嘗試記錄下自外太空遙望這顆藍色行星的絕美景象。

  • 第三樂章 螺旋星雲之舞 Dance of the Spiral Galaxies
  • 呼嘯疾馳的終樂章,充分展現獨奏的高超技巧,強烈的節奏脈動從第一個音開始不斷推進至結尾,並在第一樂章主題的華麗再現中達到最高潮。

    ※曲介資訊如欲轉載,請留言告知並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