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阿爾卑斯交響詩 Poema Alpestre

切薩里尼:阿爾卑斯交響詩
Franco Cesarini: Poema Alpestre


山是一種符號,象徵著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接點,分隔著世俗和神聖的交匯之處
—賀凡尼斯(Alan Hovhaness)
如同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在他1955年的第二號交響曲《神秘之山》(Mysterious Mountain)中,為「山」的哲學意義下的此一註腳,瑞士作曲家切薩里尼(Franco Cesarini)的《阿爾卑斯交響詩》(Poema Alpestre)正是以物質與精神、現實與虛無的交錯,呈現出阿爾卑斯山的種種樣貌。

切薩里尼生長於瑞士東南部的義大利語區,正位處阿爾卑斯山腳,在無邊無際的山景耳濡目染之下,人生中時時刻刻身心靈都滿載著群山的崇高力量,可說是有千百種促使他寫下此曲的理由。此外,《阿爾卑斯交響詩》曲成於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逝世50週年的1999年,也是切薩里尼謙遜地向史特勞斯偉大的交響詩作品《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致敬之作。全曲以七個不間斷的段落構成:

長笛協奏曲 Concerto for Flute & Wind Orchestra (Mower)

莫爾:長笛協奏曲
Mike Mower: Concerto for Flute & Wind Orchestra


莫爾(Mike Mower)出身自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主修古典長笛。他同時也吹奏豎笛與薩式管,並經常受邀與著名的爵士或搖滾樂團合作錄音或演出,也因此他的作、編曲作品中涵蓋了相當多樣的音樂風格及元素。

2003年,任教於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的長笛教授加納(Lisa Garner),聯合19所大學以及手工長笛品牌Brannen Brothers籌措了資金,委託莫爾創作一首12分鐘的長笛獨奏與管樂團的作品。作曲家接受委託後,決定加碼將曲子擴展為三個樂章約20分鐘的協奏曲:
  • I. Bright 歡快鮮明的 (約6分鐘)
  • II. Espressivo 具表現力的 (約6分鐘)
  • III. Medium Swing 中庸的搖擺樂風格 (約8分鐘)

玩具兵的行進 Parade of the Wooden Soldiers

耶塞爾:玩具兵的行進
Leon Jessel: Parade of the Wooden Soldiers


耶塞爾(Leon Jessel)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間的德國猶太裔輕歌劇作曲家,早年創作了許多當時膾炙人口的輕歌劇作品與合唱作品。直到1920年代,納粹主義崛起,由於作品的保守主義與國家主義等特色,並受到希特勒等納粹高層人物所喜愛,再加上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加入了納粹黨,耶塞爾本以為如此一來自己應該可以容身於納粹勢力支配下的德國。

然而就只因為他的猶太人血統,不僅作品禁止上演,錄音與出版品等也遭到查禁,這些曾經大受歡迎的作品只能面臨被世人遺忘的命運。1942年,70歲的耶塞爾在經歷了納粹長年的種種迫害之後,慘遭蓋世太保的嚴刑折磨而終。在他身後,只有1897年的小品《玩具兵的行進》(Die Parade der Zinnsoldaten),以及1917年的輕歌劇《黑森林的女孩》(Schwarzwaldmädel),得以倖存於人們的記憶之中,直至今日仍是深受喜愛的作品。

格拉納達 Granada

拉臘:格拉納達
Agustín Lara: Granada

Granada, tu tierra está llena de lindas mujeres, de sangre y de sol.
格拉納達,你的土地上盡是有血性與陽光的甜美女人
格拉納達位於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由於安達魯西亞僅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摩洛哥相望,格拉納達位處地中海出口的重要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匯聚了豐富多元的宗教、民族與文化元素:穆斯林(摩爾人)、猶太教、基督教與羅姆(吉普賽)文化,使格拉納達成為名聞遐邇的文化古都與旅遊勝地。

拉臘(Agustín Lara)可以說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墨西哥詞曲作家,於1932年以格拉納達為題材創作了同名歌曲,歌頌這座以男人血性與女人魅力交織而成的美麗城市。但事實上,一直要到1954年,也就是《格拉納達》曲成後的22年,拉臘才首度實地造訪格拉納達,可見這座城市即使在想像中也有著莫大的迷人之處。

為已逝公主的帕望舞曲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拉威爾:為已逝公主的帕望舞曲

Maurice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帕望舞(Pavane)據信源自義大利帕多瓦市(Padova),是一種盛行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歐洲宮廷開場舞,人們兩兩相對,緩慢而高雅地列隊行進,並加上即興動作。在17世紀30年代以後,帕望舞的地位逐漸被阿勒曼舞(Allemande)所取代,從此自宮廷舞蹈中消失,只有其風格以音樂形式流傳至後世。

1899年,當時在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師從佛瑞(Gabriel Fauré)學習作曲的拉威爾(Maurice Ravel)寫下了這首名為《為已逝公主的帕望舞曲》的鋼琴獨奏曲。佛瑞於1887年也曾創作一首相當知名的帕望舞曲,並親自改編給管弦樂團;或許是受其師所影響,拉威爾在1910年將他的《帕望舞曲》改編給管弦樂團時,也採用了相同的木管十重奏加上弦樂的配器。

皇冠:加冕進行曲 Crown Imperial: Coronation March

華爾頓 | 皇冠:加冕進行曲
William Walton | Crown Imperial: Coronation March


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駕崩,新即位的愛德華八世預定於翌年五月舉行加冕典禮,依照往例將委託作曲家為典禮創作樂曲。以《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聞名的艾爾加(Edward Elgar),在此前就曾三度為王室典禮譜寫過音樂作品:
  • 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帝國進行曲》Imperial March, Op. 32
  • 1902年,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加冕頌歌》Coronation Ode, Op. 44
  • 1911年,喬治五世加冕典禮:《加冕進行曲》Coronation March, Op. 65
然而艾爾加卻已於1934年過世,於是承辦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找上了當時年輕世代作曲家中,音樂才華與創作技巧不亞於艾爾加的華爾頓(William Walton),委託他為加冕典禮創作一首「交響加冕進行曲」(Symphonic Coronation March)。華爾頓當時正在創作小提琴家海飛茲(Jascha Heifetz)委託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隔年里茲音樂節(Leeds Festival)的合唱作品等,但由於BBC提供了即時的資金援助,使他能優先創作並於1937年三月完成這首《皇冠:加冕進行曲》(Crown Imperial: Coronation M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