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偉大的奧秘 O Magnum Mysterium

勞瑞森:偉大的奧秘
M. Lauridsen: O Magnum Mysterium


《偉大的奧秘》是一首聖誕晨禱(Matins)中的應答聖歌(Responsorial Chant),經文中祝福聖母瑪利亞,並慶祝耶穌基督降生。

歷來有相當多作曲家,包括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作曲家 Byrd、Victoria、Gabrieli、Palestrina 等人,都受到這首美麗經文的啟發,進而譜寫出無數感人的作品。此曲為美國作曲家勞瑞森(Morten Lauridsen, 1943-) 於 1994 年所編配的版本,曲中運用大量的三和弦加2度、4度或6度的近代和聲手法,製造出衝突與解決,共鳴與震顫,有如天堂般的虔誠聖詠。

《行星組曲》與占星學

行星,日文稱「惑星」(わくせい),對比滿天99.99%的恆星天體,行星與眾不同的移動軌跡何嘗不令人們困惑不已?

你可曾想過,英國作曲家 Gustav Holst 的《行星組曲》,寫的既非天文學上的實體行星,亦非相關的古希臘羅馬神祇,而是在占星學上,指稱行星行使眾神意志,對人類事務產生的直接影響?

禮讚普契尼 Spirit of Puccini

派爾胡伯:禮讚普契尼
H. Pallhuber: Spirit of Puccini


與米蘭音樂院的同學、少年得志的馬斯康尼相比,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可說是大器晚成,第一部成名作《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 1893)問世時已經35歲。所幸在黎柯迪老闆的賞識與支持下,普契尼得以漸漸在樂壇上發光發熱,創作出《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托斯卡》(Tosca)、《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等傑作,在十九世紀末的義大利歌劇界,正式成為威爾第之後的接班人,黎柯迪也獲得了繼續與宋舟紐比拼的籌碼。

普契尼集寫實主義歌劇之大成,以對人物深刻描寫的理念為核心架構,同時承襲了威爾第的戲劇張力,更吸收了當代歐洲各個流派、甚至遠東異國的音樂內涵,再加上媲美柴可夫斯基的優秀旋律寫作功力,種種創作思維使得一生只寫了十部歌劇的普契尼,在世紀之交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鄉間騎士》間奏曲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馬斯康尼:《鄉間騎士》間奏曲
P.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威爾第在1871年完成《阿伊達》之後,歌劇作品的創作速度急遽下降,晚年的最後兩部歌劇,《奧泰羅》(Otello, 1887)和《法斯塔夫》(Falstaff, 1893),都與前作有著相當長的間隔。威爾第的影響力漸漸淡去的這段期間,在兩家音樂出版商的競爭之中,新一代的作曲家與音樂風格開始萌芽。

1883年,新興的音樂出版商宋舟紐(Sonzogno),為了與老字號、同時是威爾第的出版商的黎柯迪(Ricordi)競爭,舉辦了一場發掘新秀作曲家的歌劇比賽。這場比賽以獨幕劇為號召,一方面可以節省製作及演出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與華格納、威爾第的大型作品互相抗衡。此後的二十年間又舉辦了數屆賽事,然而從中脫穎而出的作品,泰半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唯獨1889年的首獎—馬斯康尼(Mascagni)的《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不僅在當時紅遍全歐洲,更成功通過時間的考驗,仍在今日持續上演。

《拿布果》序曲 Nabucco Overture

威爾第:《拿布果》序曲
G. Verdi: Nabucco Overture


十九世紀上半葉,隨著浪漫主義的盛行,在歌劇起源地的義大利,以羅西尼(Giaochino Rossini)、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等作曲家為代表,將高度仰賴獨唱歌手演唱技巧的「美聲唱法」(Bel canto)風格推上最高峰。1813年,義大利的威爾第(Giuseppe Verdi)與德國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這兩位曠世奇才的誕生,翻轉了十九世紀的歌劇,甚至其後的整部音樂史。

相較於以「主導動機」(Leitmotif)、「無限旋律」(Unendliche Melodie)等手法,交織成大規模歌劇而獨樹一幟的華格納,義大利歌劇在威爾第手中,則從重視技巧的美聲歌劇,轉變為重視戲劇的結構、張力,以及人物心理描寫;合唱與重唱也擺脫了過去以獨唱為尊的時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些特色便孕育出了《弄臣》(Rigoletto)、《茶花女》(La traviata)、《阿伊達》(Aida)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傑作。

交響練習曲《金雀花王朝》The Plantagenets, A Symphonic Study for Brass Band

葛瑞森:交響練習曲《金雀花王朝》
E. Gregson: The Plantagenets, A Symphonic Study for Brass Band


交響練習曲《金雀花王朝》是英國作曲家葛瑞森(Edward Gregson)第一首重要的比賽指定曲作品,係為1973年的英國國家銅管大賽(National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所創作。至今已在近50場的銅管樂團賽事中選為指定曲,更是自選曲的熱門曲目之一。

長號協奏曲 Trombone Concerto (Ellerby)

艾勒比:長號協奏曲
M. Ellerby: Trombone Concerto


英國作曲家艾勒比(Martin Ellerby),作品類型橫跨管弦樂、管樂、銅管樂等領域,至今已創作5首交響曲、12首協奏曲—涵蓋了中音號以下所有中低音銅管樂器的協奏曲、以及一部大型的安魂曲。他也為許多重要的銅管大賽寫過比賽指定曲,如《邂逅崔斯坦》(Tristan Encounters)、《騎士精神》(Chivalry)、《艾爾加變奏》(Elgar Variations)、《艾蕾克特拉》(Electra)等。

這首長號協奏曲係於2000年受罕布夏郡青年銅管樂團(Hampshire County Youth Band)委託創作,長號獨奏部份則是由著名的黑堤銅管樂團(Black Dyke Band)的長號首席貝克(Brett Baker)協助編輯與修訂。

慶典序曲 Jubilee Overture

史巴克:慶典序曲
P. Sparke: Jubilee Overture


創始於1933年的GUS銅管樂團在迎來50週年之際,委託英國作曲家史巴克(Philip Sparke)創作了這首《慶典序曲》(Jubilee Overture)。「Jubilee」這個字和一般的「Festival」或「Celebration」等所指的「慶典」不同,專指25或50週年的重要紀念慶典,又分別冠以銀色(Silver Jubilee)和金色(Golden Jubilee)稱之。

正義之劍 Excalibur

凡得魯斯:正義之劍
J. Van der Roost: Excalibur


《正義之劍》是比利時作曲家楊.凡得魯斯(Jan Van der Roost)於1987年為銅管樂團創作的作品,同年在法蘭德斯銅管樂團協會(VBBF)舉辦的阿道夫.薩克斯作曲大賽(Adolphe Sax Composition Contest)中獲獎。此後分別被選為1991年挪威銅管樂團大賽(Norwegian National Championships),以及2002年歐洲銅管樂團大賽(European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的指定曲。

前奏曲:堅固堡壘 Intrada: Ein feste Burg

法爾:前奏曲 - 堅固堡壘
R. Farr: Intrada - Ein feste Burg


羅馬教廷勢力遍布歐洲各地的16世紀初,在目睹了教會出售贖罪券的荒謬以及聖職買賣的醜聞後,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神父公告了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燃宗教改革的第一把火。想當然遭到教宗革職的路德神父,從此不再承認教宗權威,路德教派就此誕生。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了許多陳舊的教會制度,在教會音樂上則開創了由廣大信徒一齊詠唱的眾讚歌(Chorale),打破以往在羅馬天主教會裡,聖樂往往只由神父和唱詩班所唱的限制。

星空協奏曲 Stratos Concerto

碧斯:星空協奏曲
J. Bates: Stratos Concerto


《星空協奏曲》是作曲家喬納森.碧斯為上低音號演奏名家柴爾斯(David Childs)所作,以宇宙為題材的上低音號協奏曲,由三個樂章組成:

  • 第一樂章 星際巨石的猛攻 Charge of the Intergalactic Rocks
  • 建構在豐富的節奏和織體變化的第一樂章,與依循旋律及和聲傳統的後兩個樂章大相逕庭,加上各式各樣的調性、風格、拍號組合,以及許多突如其來的音量與音色變化,串起一段出人意料的瘋狂旅程。長大篇幅的裝飾樂段(Cadenza)由上低音號獨奏以自由節奏(Senza Misura)演出,搭配的卻是遵照節拍演奏的小鼓伴奏,形成這個樂章的重要焦點。

  • 第二樂章 沉睡的地球 Sleeping Earth (from Outer Space)
  • 太陽在地球背後照耀,無聲地劃出一道泛著光芒的美麗曲線,平靜而孤寂的氛圍配置以及獨奏的優美旋律,嘗試記錄下自外太空遙望這顆藍色行星的絕美景象。

  • 第三樂章 螺旋星雲之舞 Dance of the Spiral Galaxies
  • 呼嘯疾馳的終樂章,充分展現獨奏的高超技巧,強烈的節奏脈動從第一個音開始不斷推進至結尾,並在第一樂章主題的華麗再現中達到最高潮。

    ※曲介資訊如欲轉載,請留言告知並註明出處,謝謝!

    巴里東協奏曲 Baritone Concerto (Ellerby)

    艾勒比:巴里東協奏曲
    M. Ellerby: Baritone Concerto


    這首《巴里東協奏曲》是為贏得2005年BBC電視音樂大賽獎助金(Fame Academy Bursary)的巴里東演奏家卡特莉娜.馬捷拉(Katrina Marzella)所創作的協奏曲。作曲家馬汀.艾勒比(Martin Ellerby)在創作過程中與馬捷拉密切合作,致力將曲子打造成原汁原味的「巴里東協奏曲」,而非「偽裝」成前者的「上低音號協奏曲」。因此作曲家將銅管樂團中的上低音號類比為管弦樂團中的大提琴,巴里東則類比為中提琴,做為構思作品時區別兩者性格的核心概念。

    阿帕拉契山脈民謠組曲 Appalachian Mountain Folk Song Suite

    科諾:阿帕拉契山脈民謠組曲
    J. Curnow: Appalachian Mountain Folk Song Suite


    阿帕拉契山脈北起加拿大加斯佩半島,南至美國阿拉巴馬州,流傳於北美洲東部這個廣大地域的大量民謠,多年來成為作曲家和編曲家們創作與改編的素材。這首組曲的三個樂章分別使用了以下三首民謠:

    命運之力 Gaelforce

    葛拉姆:命運之力
    R Graham: Gaelforce


    蘇格蘭出身的英國作曲家葛拉姆(Peter Graham, 1958-)是當代首屈一指的銅管樂作曲家之一,為銅管樂團創作的《時間的本質》(The Essence of Time)、《蒙太奇》(Montage)、《地心之旅》(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等原創作品,曾多次被選作各種比賽的指定曲。

    《命運之力》(Gaelforce)承襲自作曲家前作《凱爾特的呼喚》(Cry of the Celts)的風格,以三首愛爾蘭傳統民謠構成不中斷的三樂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