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阿爾卑斯交響詩 Poema Alpestre

切薩里尼:阿爾卑斯交響詩
Franco Cesarini: Poema Alpestre


山是一種符號,象徵著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接點,分隔著世俗和神聖的交匯之處
—賀凡尼斯(Alan Hovhaness)
如同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在他1955年的第二號交響曲《神秘之山》(Mysterious Mountain)中,為「山」的哲學意義下的此一註腳,瑞士作曲家切薩里尼(Franco Cesarini)的《阿爾卑斯交響詩》(Poema Alpestre)正是以物質與精神、現實與虛無的交錯,呈現出阿爾卑斯山的種種樣貌。

切薩里尼生長於瑞士東南部的義大利語區,正位處阿爾卑斯山腳,在無邊無際的山景耳濡目染之下,人生中時時刻刻身心靈都滿載著群山的崇高力量,可說是有千百種促使他寫下此曲的理由。此外,《阿爾卑斯交響詩》曲成於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逝世50週年的1999年,也是切薩里尼謙遜地向史特勞斯偉大的交響詩作品《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致敬之作。全曲以七個不間斷的段落構成:

I. 霧靄 Nebbia


迷霧繚繞中屹立著如夢似幻的阿爾卑斯山,在降B小調的朦朧氛圍之下,雙簧管奏出了全曲最重要的愁思動機,整首《阿爾卑斯交響詩》幾乎是完全以這個單一動機衍生發展而成。

  • 愁思動機:


II. 愁思 Della malinconia


前一段所提示的愁思動機交由低音銅管奏出主題旋律,展現阿爾卑斯群山的莊嚴,與其後緊接著的木管重奏呈現強烈對比。

  • 愁思主題:


III. 乍現之光 Luce improvvisa


雲隙間突然滲射出炫目的陽光,音樂性格也自此乍然轉變,從愁思動機發展而來的主旋律,與其他各式各樣的旋律線構成複雜而躍動感滿溢的織體。



IV. 精神修練 Operationes spirituals


曲中唯一的拉丁文段落標題,來自德國作家湯瑪斯‧曼(Thomas Mann)的經典長篇小說《魔山》(Der Zauberberg)的第六章,如同書中的主旨,人道與浪漫主義、進步與反動、健康與疾病的錯綜矛盾,呼應著賀凡尼斯對山的兩面性論述,乃是理解人生意義的重要關鍵。這個段落帶來兩個新的主題,並與愁思動機發展成的樂句交互呈現。

  • 雙簧管獨奏、法國號獨奏等導入的新主題(一)


  • 英國管獨奏、法國號齊奏導入的新主題(二)


V. 高原牧場 Alpeggio


此起彼落的牛鈴聲襯托著生生不息的大自然音響,法國號獨奏模仿牧人吹奏阿爾卑斯號(Alphorn)的悠揚號音,令人眼前浮現出高原上放牧的閒逸景致。 


VI. 暴雪 Tormenta


高音木管連續的下行音型加上風聲機(Wind Machine)颳起了無情而猛烈的暴風雪,低音銅管強而有力地奏出段落二愁思主題的變形:


隨著暴風雪逐漸平靜消散,樂曲開頭的迷霧山景又再度重現於眼前。

VII. 聖域 Dello stato divino


對比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描寫的是從日出登山到日落下山的整個過程,此曲的尾聲則是停留在成功登頂後,壯闊美景一覽無遺的「山頂體驗」(Mountain-top Experience)。段落二的愁思主題自原本的降B小調轉進降A大調,從豎笛聲部開始往高潮堆疊推進:



曲終,段落四的新主題(二)由法國號的雄偉齊奏再現,揭示著昇華至更高的精神境界。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