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禮讚普契尼 Spirit of Puccini

派爾胡伯:禮讚普契尼
H. Pallhuber: Spirit of Puccini


與米蘭音樂院的同學、少年得志的馬斯康尼相比,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可說是大器晚成,第一部成名作《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 1893)問世時已經35歲。所幸在黎柯迪老闆的賞識與支持下,普契尼得以漸漸在樂壇上發光發熱,創作出《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托斯卡》(Tosca)、《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等傑作,在十九世紀末的義大利歌劇界,正式成為威爾第之後的接班人,黎柯迪也獲得了繼續與宋舟紐比拼的籌碼。

普契尼集寫實主義歌劇之大成,以對人物深刻描寫的理念為核心架構,同時承襲了威爾第的戲劇張力,更吸收了當代歐洲各個流派、甚至遠東異國的音樂內涵,再加上媲美柴可夫斯基的優秀旋律寫作功力,種種創作思維使得一生只寫了十部歌劇的普契尼,在世紀之交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禮讚普契尼》(Spirit of Puccini)是奧地利作曲家派爾胡伯(Hermann Pallhuber)為上奧地利邦銅管樂團(Brass Band Oberösterreich)創作,用於2009年歐洲銅管大賽(European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的自選曲;2013年法國國家銅管大賽(Championnat National de Brass Band)中首次選為比賽指定曲。

曲中耳熟能詳的動機取自普契尼數首著名的詠嘆調:《托斯卡》中的《今夜星光燦爛》(E lucevan el stelle)、《強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中的《我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杜蘭朵》(Turandot)中的《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以及對同樣出自《托斯卡》的《聽著...時辰已近》(Senti... l'ora è vicina)的小小戲謔。此外,一支模仿義式詠嘆調風格的原創旋律,經過同為原創的宣敘調、賦格等段落的發展後,在曲終與《公主徹夜未眠》交織堆疊至全曲最高潮。


《禮讚普契尼》成功融合了義式音樂風情與當代英式銅管樂聲響,從圓潤細膩到燦爛輝煌的音色掌握,以及在不同段落間色彩與情緒的轉變,同時對各聲部都有著高度的演奏技巧要求,是相當考驗樂團能耐的試金石。

※曲解資訊如欲轉載,請留言告知並註明出處,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