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瓦第:C大調雙小號協奏曲
A. Vivaldi: Concerto for 2 Trumpets in C major, RV 537
I. Allegro 快板
II. Largo 最緩板
III. Allegro 快板
有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之稱的韋瓦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是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當然也是位神父。在世時即以歌劇、神劇、奏鳴曲和協奏曲聞名,其作品數量相當可觀,光是協奏曲就多達五百餘首。他繼承了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和陶賴里(Giuseppe Torelli)等前輩作曲家的音樂語法及概念,開創嶄新的巴洛克協奏曲風格,並建立典型的快─慢─快三樂章協奏曲型式,後世的大作曲家如巴赫、以及海頓、莫札特等人的早期作品皆遵循其風格。韋瓦第具代表性的協奏曲作品,包括協奏曲集《調和的靈感》(L'estro Armonico, Op. 3)、《和聲與創意的嘗試》(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 Op. 8)等,而後者的前四首便是舉世聞名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
在調節管(Crook)以及活塞裝置(Piston Valve)發明以前,小號一直是用於典禮或軍隊中的號角,只能吹出自然泛音。到了十七世紀下半葉,作曲家漸漸利用小號第八泛音以上的高音部份,寫出快速而華麗的旋律音形,並以「Clarino」標示此特別的聲部。這項傳統一直沿用到巴洛克時期,並在巴赫與韓德爾時成為典型的小號演奏型態。
韋瓦第這首《雙小號協奏曲》中的兩支獨奏小號,便是上述的「Clarino」風格:高雅、燦爛、輕盈、絢麗,過去的高泛音演奏技巧,即使以現代的樂器演奏起來也十分困難。曲子的結構是標準的快─慢─快三樂章協奏曲型式,第一樂章採用巴洛克時期慣用的回轉曲式(Ritornello Form),即全體奏(Tutti)與獨奏(Soli)相互輪流交替、競爭與對比;第二樂章取材自作曲家的另一首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C major, RV 110),此樂章沒有獨奏,而伴奏部分僅單純地重複數個和聲,簡短的篇幅用作連接前後兩個快板樂章;第三樂章則是充滿活力的三拍子快板,以信號式的動機與回音般的效果譜出生動的主題。全曲處處可見兩支小號的卡農、三度和聲、相互對話、競奏的趣味性,在在彰顯獨奏者間的合作默契與演奏技巧。
※曲介資訊如欲轉載,請留言告知並註明出處,謝謝!
※曲介資訊如欲轉載,請留言告知並註明出處,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