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為多種樂器與鋼琴的11首小品 11 Pieces for Various Instruments with Piano, Op.35

格里埃爾:為多種樂器與鋼琴的11首小品,作品35
R. Glière: 11 Pieces for Various Instruments with Piano, Op.35


前蘇聯作曲家格里埃爾(Reinhold Glière, 1875-1956)出生於烏克蘭基輔的一個德國樂器製造師家庭,早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並很快地引起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音樂界的注意。他繼承了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與民族樂派的傳統,更成為沙皇俄國過渡至蘇維埃俄國期間的重要音樂家,獲得了蘇聯官方的高度重視,並授予蘇聯人民藝術家(People's Artist of the USSR)等榮譽頭銜。在其一生逾五百首的創作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了第一部體現社會主義精神的芭蕾舞劇《紅罌粟花》(The Red Poppy, Op.70)、取材自普希金同名詩作的芭蕾舞劇《青銅騎士》(The Bronze Horseman, Op. 89)、歌頌俄羅斯英雄史詩的《第三交響曲:伊利亞‧穆羅梅茨》(Symphony No.3, Op.42 "Ilya Murometz")等。

而對法國號演奏者而言,最熟悉的作品莫過於其創作於1950年,題獻給俄國法國號演奏家波利克(Valery Polekh, 1918-2006)的《降B大調法國號協奏曲》(Concerto for Horn and Orchestra in B-flat major, Op. 91)。然而在格利耶爾早年(1908年)所作的《為多種樂器與鋼琴的11首小品》(11 Pieces for Various Instruments with Piano, Op.35)中,就已為法國號創作了數首佳作。這11首小品包括了:
給長笛與鋼琴的兩首小品(Deux Morceaux pour Flûte et Piano):第1號,曲調(Mélodie)與第2號,圓舞曲(Valse) 
給雙簧管或小提琴與鋼琴的兩首小品(Deux Morceaux pour Hautbois ou Violon et Piano):第3號,歌曲(Chanson)與第4號,行板(Andante) 
給大提琴與鋼琴的第5號,樂興之時(Moment Musical pour Violoncello et Piano) 
給豎笛與鋼琴的兩首小品(Deux Morceaux pour Clarinette et Piano):第6號,浪漫曲(Romance)與第7號,憂傷圓舞曲(Valse triste) 
給低音管與鋼琴的兩首小品(Deux Morceaux pour Basson et Piano):第8號,幽默曲(Humoresque)與第9號,即興曲(Impromptu) 
給法國號與鋼琴的兩首小品(Deux Morceaux pour Cor et Piano):第10號,夜曲(Nocturne)與第11號,間奏曲(Intermezzo)

這11首小品繼承了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無言歌(Lieder ohne Worte)的傳統,簡明的音樂性格、抒情的風格曲調、自由的曲式結構,使每一段音樂都各自述說著一小段故事。其中寫給豎笛與鋼琴的第6號與第7號,爾後由作曲家改編成給法國號與鋼琴的版本,並與原先寫給法國號的第10號與第11號,共四首曲子,成為法國號獨奏會上常備的格利耶爾曲目。


No.6 Romance 浪漫曲

浪漫曲(Romance)是一種18世紀開始流行於法國,簡短抒情的聲樂曲或器樂曲,通常蘊含著特殊個人的纖柔質感;到了19世紀,以阿拉畢耶夫(Alexander Alyabyev, 1787-1851)為首的俄國作曲家們,將法國的浪漫曲發展成帶有斯拉夫民族多愁善感的俄國藝術歌曲,廣為人知的《黑眼睛》(Dark Eyes)即是俄式浪漫曲的一例。這首浪漫曲將原先寫給A調豎笛的E大調降低一個半音,成為較適合F調法國號演奏的降E大調。曲中大量地使用切分音,以及三連音與二連音型的鄰接並置,塑造出沉思內省的音樂情緒。結構是基本的ABA三段曲式,在B段銜接回A段主題前,加入了一小段簡短的華彩樂段(Cadenza),使獨奏者得以充分地表現其音樂性與詮釋技巧。


No.7 Valse triste 憂傷圓舞曲

以憂傷圓舞曲(Valse triste)為題的作品中,最早也是最出名的一首,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的作品,出自其為戲劇《死亡》(Kuolema)所作的配樂。而這首建立在D小調上的憂傷圓舞曲(寫給豎笛與鋼琴的原版為F小調),藉由掛留音、切分音、休止符與重音錯置(Hemiola)的巧妙使用,模糊了傳統圓舞曲的三拍子節奏,音符與樂句得以輕易地跳脫出拍號的框架,搭配上俐落的彈性速度,使音樂自由地流淌其中。結構同樣是ABA三段曲式,並如同第6號般,在A段再現前加入了簡短的華彩樂段。


No.10 Nocturne 夜曲

夜曲(Nocturne)這種音樂形式在18世紀由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所確立,是一種形式自由的三段式器樂短曲,通常是由夜晚的元素獲得樂曲靈感,因得其名。格調高雅,充滿浪漫色彩,常有沉思、憂鬱的特點,以及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線,最經典的作品是波蘭作曲家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所作的21首鋼琴獨奏曲。格利耶爾的這首夜曲,在9/8拍的架構下使用了大量三連音與二連音動機的並置,富有表現力的長大樂句,以及層疊堆砌、不斷往高音域發展的模進,都是對獨奏者演奏實力的挑戰。


No.11 Intermezzo 間奏曲

間奏曲(Intermezzo),如同其名,是出現於劇幕間或大型樂曲樂章間的一種樂曲形式,在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的型態。18世紀發展於義大利的間奏曲,是添加在莊歌劇的幕間或場景間,與嚴肅、長大的歌劇本身呈對比,帶有喜歌劇性質的輕鬆片段;因其相對較易演出的性質與喜劇效果,常有間奏曲比歌劇本身的傳播來的較廣且快的例子。到了19世紀,間奏曲衍生出較為廣義的器樂曲型態,一種是安排於大型器樂作品中,銜接樂章間的曲目,另一種則是形式自由且各具特色的獨立曲目,這些間奏曲在風格與功能上都有相當大的差異。格利耶爾的這首間奏曲,為降E大調速度中庸的「如歌的小行板」(Andantino cantabile),曲中不斷地重複八分音符與三連音相連的動機,以及擴展音樂張力的八度大跳,是一首深受獨奏家喜愛的音樂會小品。

※曲介資訊如欲轉載,請留言告知並註明出處,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