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孟德爾頌第二號雙豎笛小協奏曲 Mendelssohn's Konzertstück nr.2, Op.114

孟德爾頌:第二號雙豎笛小協奏曲
F. Mendelssohn: Konzertstück nr.2, Op.114  (Concert Piece No.2)


孟德爾頌在1829年認識了當時德國的豎笛演奏名家 ─ 亨利‧貝爾曼 (Heinrich Baermann),並與之成為好友。他的兩首小協奏曲 (Concert Piece No.1, Op.113、Concert Piece No.2, Op.114)都是為貝爾曼及其子 ─ 卡爾‧貝爾曼 (Carl Baermann)所寫。

相傳孟德爾頌與貝爾曼父子之間的友誼不僅是建立在音樂上,另一個相當大的原因是由於貝爾曼烹飪「Klöße」(*1)料理的精湛廚藝,而孟德爾頌向來無法抗拒美味的馬鈴薯丸子。在1832年的耶誕節前後,貝爾曼為了一系列的演出來到了柏林,孟德爾頌邀請其至家中為他烹調馬鈴薯丸子,而貝爾曼則要求孟德爾頌寫一首能讓他們父子一起演奏的作品做為報酬。因此,孟德爾頌的第一號小協奏曲(Concert Piece No. 1 in F major, Op. 113)便誕生了。不久之後,這項「交流」又重複了一次 ─ 孟德爾頌得到更多美味的馬鈴薯丸子,而貝爾曼父子則得到了孟德爾頌的第二號小協奏曲(Concert Piece No. 2 in D minor, Op.114)。
*註1:Klöße,或稱Kartoffelknödel,德奧等地的「餃子」,一種以馬鈴薯泥混合乾燥的麵包屑、牛奶、蛋黃等製作的丸子狀食品
這兩首小協奏曲原皆是為豎笛、巴塞管(*2)和鋼琴所寫,第一號孟德爾頌自行編配了管絃樂伴奏,而第二號的管絃樂伴奏則由卡爾‧貝爾曼所編寫,並比原曲多寫了四個小節的序奏。孟德爾頌顯然並未看重這兩首作品,而事實上,此二作也未成為名作。這兩首輕鬆的小品雖然缺乏深度,但仍算的上是相當悅耳。
*註2:巴塞管(Basset horn),F調樂器,豎笛家族中的一員,外型近似中音豎笛
本曲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急板 (Presto),由樂團和獨奏者戲劇性的齊奏猛然展開,接著進入既深沉抒情又同具大膽、鮮明感的段落;中段的行板 (Andante),兩位獨奏者交替在十六分音符上疾馳;最後的中快板 (Allegro Moderato),曲子從D小調轉至F大調,樂團平穩地襯托著兩位獨奏輕快宜人的交互迴旋。整體來說,聆聽這兩種樂器的組合,感覺像是相當和諧卻又有所差異的女高音與次女高音的二重奏。

※曲介資訊如欲轉載,請留言告知並註明出處,謝謝!

1 則留言: